目前分類:中國大陸旅遊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21124杭州城隍閣 (94).jpg

錫惠公園停車場旁偶瞥

1021123無錫錫惠公園 (2).jpg

1021123無錫錫惠公園 (4).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3).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6).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12).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18).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0).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2).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3).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5).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7).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28).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33).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35).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36).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40).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44).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50).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52).jpg

公園裡的楓紅美得令人不忍離去

1021124杭州城隍閣 (54).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56).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59).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65).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67).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82).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84).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88).jpg  

 1021124杭州城隍閣 (61).jpg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1122蘇州博物館 (8).jpg

    今年真的很幸福一口氣欣賞了貝聿銘先生的二件大作,其一是暑假到法國欣賞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其二就是此行的蘇州博物館,二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各異其趣。從對岸望著人們走在假山前,水面映照著山影與人影,直到走過去看,才恍然人其實離牆面的假山有一段距離,這橋的借位設計也太巧妙了。

1021122蘇州博物館 (9).jpg

 

1021122蘇州博物館 (13).jpg

 

1021122蘇州博物館 (16).jpg

無錫的梵宮

1021123無錫梵宮 (5).jpg

 

1021123無錫梵宮 (8).jpg

好喜歡這片黃樹林將這無盡意山門襯托得美極了

1021123無錫梵宮 (15).jpg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1122上海外灘 (5).jpg

上海外灘

1021122上海外灘 (6).jpg

 

1021122蘇州金雞湖畔 (3).jpg

金雞湖畔

 

1021122蘇州金雞湖畔 (8).jpg

 

1021122蘇州金雞湖畔 (10).jpg

幫同行好友留下美麗的剪影

 

1021122蘇州金雞湖畔 (16).jpg 

 

1021122蘇州金雞湖畔 (20)-1.jpg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1121烏鎮 (44).jpg

    走訪過幾個大陸上的古鎮常有種失落感因為這些所謂的古鎮往往只是一些仿古建築而且充滿商業氣息此次造訪烏鎮則讓人領略到古鎮應有的那股寧謐純樸

1021121烏鎮 (23).jpg

 

1021121烏鎮 (2).jpg

1021121烏鎮 (4).jpg

1021121烏鎮 (5).jpg

 

1021121烏鎮 (7).jpg

 

1021121烏鎮 (9).jpg

1021121烏鎮 (11).jpg

 

1021121烏鎮 (14).jpg

 

1021121烏鎮 (17).jpg

1021121烏鎮 (20).jpg

1021121烏鎮 (22).jpg

 

1021121烏鎮 (24).jpg

1021121烏鎮 (25).jpg

1021121烏鎮 (26).jpg

1021121烏鎮 (30).jpg

 

1021121烏鎮 (32).jpg

1021121烏鎮 (33).jpg

1021121烏鎮 (37).jpg

1021121烏鎮 (39).jpg

1021121烏鎮 (46).jpg

1021121烏鎮 (48).jpg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1120杭州西湖 (10).jpg

     十月間和朋友聚會席間朋友邀約共遊江南,算算今年的年假還好多天,更何況從小就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有如此美景怎能錯過?便爽快的答應,旋即敲定11月中旬出遊

1021120杭州西湖 (6).jpg

1021120杭州西湖.jpg

1021120杭州西湖 (3).jpg

1021120杭州西湖 (4).jpg 

1021120杭州西湖 (7).jpg

搭搖櫓船遊西湖自是浪漫

1021120杭州西湖 (13).jpg

 

1021120杭州西湖 (20).jpg

對岸的雷峰塔引人遐想

1021120杭州西湖 (21).jpg

1021120杭州西湖 (24).jpg

 

1021120杭州財神殿 (3).jpg

財神廟裡的小尼

1021120杭州財神殿 (5).jpg

1021120杭州財神殿 (6).jpg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十月中旬和好友進行了一趟九寨溝之旅,回國後整理照片心底想的是九寨溝的美真是名不虛傳!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兵馬俑在2007年間曾來台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記得當時排在長長的人龍中,在擁擠吵雜的展館裡隨著人潮緩步移動,步出展館竟十分失望,原來兵馬俑不過爾爾,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當時囿於展出作品十分有限而且展場又太擁擠的緣故吧?此次絲路之旅行程安排有參觀兵馬俑,因為有上次在台北的參觀經驗,所以對這個景點原不抱太多的期待,孰料參觀之後卻讓我對兵馬俑有一番全新的感受,這壯觀的地下兵團一定要親臨現場才能體會這種震撼。


                                


    儘管歷代的陪葬俑中也不乏精品,漢景帝陽陵出土的俑數量也很多,但沒有那一個時代的陪葬俑能像兵馬俑這樣富有魅力,這樣引人注目。因此,可以說兵馬俑在歷代陪葬俑中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俑葬文化的精華。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在歷代的陪葬俑中,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最有影響力的,它數量眾多,陣容龐大,從兵馬俑的形制、服飾、排列陣勢來看大致可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與戰車俑三類,這些兵種係仿照秦朝的軍隊燒製,7000多名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仿的兵馬俑組成威武的軍陣,氣勢磅礡,令人震撼。
              


                             


    它造型獨特,雕刻精美,絕大部分陶人陶馬都是雕塑品中的佳作,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兵馬俑雕塑的藝術特色,主要是繪塑結合,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形式和內容統一,既富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完全可以與希臘、羅馬的雕塑媲美。
              


    這些兵馬俑大體上都是經過精雕細刻的,從已出土的陶俑陶馬來看無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貼、刻、畫等雕塑技法,從體、量、形、神、色、質等方面追求藝術效果,造型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給人明快、深沉、博大、壯觀、精美的印象。


     



    兵馬俑崇尚寫實的藝術風格,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來看,兵馬俑是類比秦代宿衛軍的形象而創作的。士兵俑身高175公分至200公分,戰馬高150公分至172公分,長200公分左右,形狀大小與真人真馬差不多相等。兵馬俑的服飾也是完全按當時的情況設計的。因此,有些學者根據兵馬俑千人千面的情況,推測當時製作這些陶俑,一定是用軍隊作模特兒;工匠們按照每個模特兒的體型和面部表情,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不管這一推測是否正確,兵馬俑的寫實風格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需要說明的是,兵馬俑的作者並不是追求細微末節的真實,而是把握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神似,從而大大提高了兵馬俑的藝術品味。


     



    兵馬俑坑的建造方法,是先按照坑形設計挖成深約5米的土壙,在土壙的四壁鑲築夯牆。土壙的中部築成一條條過洞與過洞之間的隔牆。在坑的四周及隔牆的左右兩邊每隔1.4米立一木柱。木柱的下端以長方木作地樑,上端承托著縱橫的枋木,從而構成井口枋形的木框架,在木框架及隔牆的上面密排著棚木,棚木的上面依次排列蓆子和黃土,形成坑頂。坑頂高出原地面約2米。坑的底部以青色條磚鋪地,從磚地到坑頂的內部空間高度為3.23.8米。把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即把四面的門道用立木封堵,使之變成封閉式的地下建築,正因為如此細密的俑坑建造方法這些珍貴的兵馬俑才得以保存至今。

    



              


               工作人員在俑坑中仔細清理紀錄。


              


       在地下沉寂了2200多年的兵馬俑重見天日不免多所損壞


                             



              


    稀微的晨光灑進俑道,讓這沉睡多年重見天日的地下兵團顯現出一份沉靜之美。 
              


                               


    細細欣賞這跪射俑真是唯妙唯肖雕工十分細緻,繞到背面仔細觀察,連士兵的鞋底花紋都十分細密,一個小小的鞋底竟有三種圖紋,可能類似現在的鞋底有止滑作用吧?
                             



                             


              


    在網路上聽到一首歌~~「鳳凰傳奇:兵馬俑」歌詞挺美的,將之轉錄與您分享:


醒來如果有太多痛 就讓我一直沉睡在夢中
那些關於我的傳說 都是言不由衷
 
忘了你的柔情萬種 就讓愛轉身淹沒在黑暗中
那句沒有兌現的承諾 被吹落在風中杳無影蹤
 
既然千年之前 把我的愛輕易的葬送
 
千年之後又何必 把我的沉默公諸於眾
 
我是孤獨的兵馬俑 被歲月埋葬了幾千個春夏秋冬
 
不知道和誰重逢 不知道為誰心動
 
我是寂寞的兵馬俑 被愛情遺忘了幾千個春夏秋冬
 
別說我不解風情 沉睡了千年 我的七情六欲早已被冰凍
 
不知道我該不該醒來 不知道愛還在不在
我那秦磚漢瓦的年代 是否已經一去不再來
 
青銅的誓言誰還能明白 厚厚的黃土把愛情掩埋
 
一杯咖啡把塵封的往事化開 激烈的音樂點燃我冰冷的情懷
 
秦時的明月依然升起來 古老的城牆我獨自在等待
 
回不到過去也看不清未來 我就在快樂悲傷心情裡搖擺


忘了你的柔情萬種 就讓愛轉身淹沒在黑暗中
 
那句沒有兌現的承諾 被吹落在風中杳無影蹤
既然千年之前 把我的愛輕易的葬送
 
千年之後又何必 把我的沉默公諸於眾
我是孤獨的兵馬俑 被歲月埋葬了幾千個春夏秋冬
 
不知道和誰重逢 不知道為誰心動
 
我是寂寞的兵馬俑 被愛情遺忘了幾千個春夏秋冬
 
別說我冷酷無情 等待了千年 已經忘了自己當初的笑容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雅兒乃孜溝30米高的懸崖平台上,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會,故名「交河」。


              


    故城狀如柳葉形半島,地形狹長,作西北-東南走向,長1760米,最寬處30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都集中在故城的東南部,占故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故城為車師人開建,建築年代早於秦漢,距今約2000-2300年。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這裡。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
              


      交河故城的佈局大體分為三部份,一條長約350米,寬約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並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寺院區。城北上還建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可能是安葬歷代高僧的的塔林。西部有許多手工作坊。大道兩側是高厚的土垣,垣後是被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的「坊」,臨街不開門。坊內有居住遺址和紡織、釀酒、製鞋等手工作坊。東側有軍營、餘為民居。
              


              交河故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麼高。經歷了2300年風風雨雨,依舊巍然屹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於1961年交河故城被中國大陸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佈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得益於吐魯番得天獨厚的乾燥少雨氣候。現在的交河故城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築,建築物主要集中在臺地東南部由於故城建在30米高的懸崖上,不用築城垣,城門亦非正式建築,僅在東、西、南側的懸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門。


              


    交河故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麼高。 經歷了2300年風風雨雨,依舊巍然屹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


              


    上圖中的『嬰兒墓』區前立有一碑示:『嬰兒古墓群』:該處有200多座嬰兒墓,可能是高昌時期遺存。何以在官署區集中安葬死亡嬰兒,有一說認為係發生瘟疫,另有一說則更為悲壯,指當時可能遭敵人攻擊即將滅亡為避免嬰兒成為敵人下一代的戰士遂予以誅殺,總之,這個墓群是交河故城至今未解之謎。
                             



    城內建築佈局獨具特色保留著宋代以前我國中原城市的建築特點 。其建築風格多為挖地成院,掏洞成室,夯土為牆,屋宇多為兩層,臨街不見門窗,穿巷方見大門,此為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全城像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佈防也極為嚴密。
    



    所謂的「古城」是目前尚有人居住,而這座「故城」則是無人居住的廢墟。


              



                             


      故城的東南方有一座宏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面南道,設有四重門柵,天井地面,有一條寬3米,高2米的地道,長60米,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住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


            


              



              



              


                            


           在參觀入口處一間商店內拍到的煮開水畫面


                           


              


    此次絲路之行參觀了幾個非常棒的景點但唯一的憾事便是都非常匆忙,無法好好拍照好好研究探訪,為了拍照就得犧牲導遊的精采解說,匆匆結束故城參觀趕緊要折返追上其他團員時,沿途小跑步時瞥見一位頭戴維吾爾族傳統手工帽的長者靜靜地坐在路旁,心底掙扎了一下,要不要停下來拍照?看看同伴已走遠了實在不願耽誤大夥行程,往前繼續跑了幾步,但心底另一個聲音又強烈的告訴我如果不拍下這長者我一定會懊悔,於是又折返快跑,氣喘吁吁地詢問長者我可以拍他嗎?他溫文的點點頭告訴我拍一張照片要人民幣5元,我倉促取景拍了二張照片後趕緊掏了10元恭敬地遞給長者也同時衷心地告訴他覺得他好帥,他沉穩地告訴我可以多拍幾張免費,我開心地多按了幾次快門,這無關金錢只是一份良善,喜歡旅途中這小小的插曲讓行旅多了幾分溫度。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紮村』建村已逾1700年歷史是新疆現存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已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至今還保存著維吾爾族最古老的風土民情。
              


        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築,堪稱『中國第一土莊』,至今還閃爍著『黃粘土文化』的光芒。



              


    『麻紮』維吾爾語是“聖墓”的意思,因為有聖人埋葬於此因此『麻紮村』被譽為世界七大伊斯蘭教聖地之一,教徒們相信來麻紮村朝拜七次就相當於去麥加朝拜一次,是穆斯林敬仰神往的聖地,而中國有些信徒去麥加朝聖之前,也會先到這裡來朝拜,所以也被稱為『東方小麥加』。
              



                             



              


    走在靜悄悄的麻紮村裡,感覺好像走進被世人遺忘的角落,這質樸單純的生土建築讓我有種走進時光隧道的錯覺。


              



              


    麻紮村的先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黃黏土造房,集生土建築之大成,在歷史發展中不僅繼承了先民的傳統建築風格,也巧妙的融合了中原文化和伊斯蘭建築文化。


             


    泥造的厝是就地取材的最佳典範,泥土來自火焰山的土,牆面以大小相似古法打造的土确一塊塊砌成,在乾燥氣候裡有冬暖夏涼的作用。


                          


           這寂靜而單純的世外桃源讓人不忍驚擾
              


    清一色的黃黏土房子,造型簡單,都用黃黏土制坯建成,有獨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勢連成一片的,有的是單層套房,有的是兩層小樓,有的建有拱形走廊……這些土房被認為是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生土建築。
              


    據載1400多年前的唐代,當地村民就利用土質含鈣高的特點就地取材,發明了用黃黏土建房的方法,建房時先種牆——也就是先將水澆在地裡,再用坎土曼將黏土一塊塊挖出來壘成厚實的牆,最後建成冬暖夏涼的房屋。吐魯番盆地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冬季乾冷,這種生土建築最適宜居住了。


               


              
               
              


    雖然停留時間短暫,但這粗糙卻美麗異常的生土建築卻讓我留連再三。
                                                      


              快步疾走在狹小又凹凸不平的小路上,思緒不斷翻轉,雖身在此境卻無法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真是一大遺憾,好希望能有一段駐足與村民話家常,讓自己不再只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能悠閒的放慢腳步更進一步融入當地的生活。


              

              


              


    顯然觀光客不可避免的影響了村民的生活及價值觀,看到有小朋友伺機纏著觀光客拍照收費,不過這似乎是偷偷進行的,因為我發現小朋友看到有村民走近便會一哄而散,或許,能維持著自己的傳統生活才是大多數村民心底的期盼吧?
                                           



                             


    造訪一戶民宅在昏暗的住房內按下快門,女主人身後即是她的床。
              


              路旁的五色旗散發著迷人的生活況味


              


            寂靜的小徑上婦人踩著自己的步伐,


            是她的生活卻是我眼中的風景。


              


              



              



                             


               


    村裡的清真寺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白色的牆綠色的尖塔建築是居民的信仰中心。


                              



              


    準備離開麻紮村時,碰到剛做完禮拜的穆斯林魚貫地步出清真寺。


              



                             


    如此近距離的看到這麼一群戴著維吾爾族傳統手工帽的穆斯林靜靜地走著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維吾爾族傳統住房的門很有特色,特殊的配色與圖騰流露出一種異國風情。


              


              



              



               



              



              
               
              


          生土建築散發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滄桑美感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嘉峪關是萬里長城的西端終點,建於公元1372年,總佔地約3.35萬平方米。因設在嘉峪山西麓的岩岡處,由此取名嘉峪關。


   



    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 ,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 ,以黃土夯築而成。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城頭垛口林立,磚垛牆高1.7米 。東西城垣開門,門上有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修建的東西二樓:東為光化樓,西為柔遠樓,均係單簷歇山頂、周有迴廊的三層木結構建築,總高17米 。  



               


    嘉峪關坐東向西,由內城、甕城、羅城、外城及壕塹等五部分組合,防線多道,布局嚴密,形成重城并守的態勢。關口在正西,牆體高厚,城頭樓閣重疊,四通八達,碉堡林立,璧壘森嚴,垛口密集,南、北兩端箭樓高聳,飛檐凌空。


    


   


        


    



    清同治末年左宗棠駐節肅州時,曾修整關牆和關樓,並親筆題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高懸關樓。


    


    外城與羅城間,自然形成一寬闊的廣場,據說廣場內,早年還建有街道、驛站、店鋪、飯館、車馬站和廟宇等,熙來攘往,十分熱鬧,現僅存文昌閣、關帝廟和戲台。

        



    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時多次修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98年才按照文物修復原則重建。這是關帝廟門側的石鼓。


   


    戲台正對關帝廟,坐南朝北,同樣始建於明代,清時重修。台內兩側繪有彩畫,台外正面磚砌屏風上,豎刻一幅楹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頗具深意。


              

    內城的東、西兩門外,都有甕城回護,均略呈正方形,黃土夯築,門洞為拱券式,門洞基礎和地面均用長方形條石襯砌,安雙肩鐵皮包釘大門。                

              


    關城的東、西、北三面,有黃土夯築的圍牆,周長三五公尺,高約 四公尺 。
 
              



    城關南枕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雪峰如玉綿亙千里,登上城樓遠望祁連,在這牆頭駐足良久,念著祁連長伴嘉峪關的寂寥,心底竟升起念天地悠悠之慨歎。



   


         無際的長城線似孤寂無言地延伸著



             



              


               
              


                                            



              


              



              


  
              


              


               
              


              


    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在嘉峪關西門外百餘米處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為碑。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鳴沙山、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 ,當地哈薩克人稱其為「阿依艾庫木」,意思是「有聲音的沙漠」。
                                            


              


    鳴沙山,整個山體由細沙積聚而成,其山沙壟相銜,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如虯龍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濤洶湧甚為壯觀,因沙動便發出雷鳴般的響聲而得名,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 。
               


    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晶瑩閃光不沾一塵。如遇摩擦振動,便會殷殷發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更有趣的是,那流動的細沙不是向下流,而是由下向上流淌,就像湖水因風縐面,蕩起一圈圈柔和優美的漣漪。
              


              


               歸去的駝隊只留下串串足印 


             

               



              


           山形似巨龍盤伏,迴盪起伏而構成美麗的線條


              


           騎在駱駝上靜賞大漠落日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這是我騎的駱駝,超聰明乖巧的,臨別前還睜著大眼睛與我依依對望


              


              


              


                             



                             


              


    鳴沙山下有一泉,在沙丘環抱之中,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周圍黃沙浩浩千百年來卻不為其所滅,是一處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觀,泉水由沙底而出清澈透明,使鳴沙山更添幾處神奇。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
              


    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
                              


    一灣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


              


    歷代文人學士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讚不已。月牙泉因「月而無塵」、「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
              


    有人認為鳴沙山、月牙泉像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千百年來「沙泉共生,泉沙共存」,因此有謂「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


    但我更喜歡導遊形容的:「月牙泉像是鳴沙山的眼睛及靈魂。」,透過月牙泉映照出來的鳴沙山益覺綽約。


              



              



              



              



              



               


    鳴沙山月牙泉沙水共處,「晴空萬里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是當地的寫照。 


              


    在鳴沙山騎駱駝欣賞大漠落日後,當晚住在車程不到5分鐘的山莊,次日晨起在山莊前便可清楚的望見鳴沙山,竟有種海市蜃樓的感覺。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酒泉公園又稱泉湖公園,位於酒泉市東2公里處,因園中有酒泉而得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為一座集古典園林、天然湖、文化遊憩、趣味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相傳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121),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大獲全勝於此,武帝賜萬兩白銀和御酒一罈以賞,霍去病與眾將士情同手足,以功在全軍,人多酒少,遂傾酒於泉中,與將士共飲,故有酒泉之名。今泉猶在,園林式建築、牌樓歷經修茸,保存完好。園內有清代的西漢酒泉勝跡漢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書大地醍醐匾額,成為遊客酒泉之行的必遊之地。


              



                               



              



              


    泉湖公園內古酒泉距今已2000多年,但泉水湧流不息,冬不結冰,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月下獨酌  中便寫下『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的詩句。

              


              


    公園到處都種滿了柳樹綠柳垂楊其中一棵老楊柳樹幹粗壯是左宗棠親手栽種的。
              


              


    酒泉公園內的泉湖,湖邊柳樹成蔭,優雅美麗,時值初冬湖中的荷葉已凋零,呈現出一種蕭索之美。
              



              



                             



              



                             



 
              


              


    在大陸旅遊時我總會特別留意瓦當,看著各種不同造型的瓦當十分有趣,相較於一般的福祿壽造型瓦當,這老虎造型瓦當顯得生動可愛多了!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十月下旬走了一趟絲路,12天緊湊的行程真有不虛此行之感,因為是參加一般旅行團所以總覺得拍照時間不夠,很多景點行程太趕致無法深度探索,希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助旅行方式再次踏上絲路細賞他的壯闊,行程匆匆因為怕耽誤其他團員行程,所以常常是邊小跑步邊拍照,僅整理出幾個景點照片與大家分享。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中國甘肅省張掖市的臨澤縣和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公里,其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氣勢磅礡令人讚嘆。
              


    遊客們一下車莫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懾,紛紛不由自主地發出~~!


    甚至有人被這眩人的色彩所迷惑,不禁問解說員這是不是在山坡上塗上顏料。



               


    丹霞地貌因在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有典型發育而得「丹霞」之名,是上世紀三○年代命名的地貌類型。
              


    據地質學家考察約在2500萬年以前的晚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 此處原是一個大湖泊,湖盆沉積著從四周山巒雨水沖刷而來的砂石黏土形成沉積岩。後來受到造山運動的影響地殼上升,沉積岩露出水面,經長期風化侵蝕,這些富含鐵質的沉積物氧化成紅褐色的岩石。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變動很輕微的厚層紅色砂岩、礫岩所構成,因岩層成塊狀結構和富有易於透水的節理,經流水向下侵蝕及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各式各樣的峰林、方山、塔狀、柱狀、針狀等地形   


              


    丹霞地貌層級錯落交替、形態豐富,當陽光照在崖壁上,呈現出褐紅、紫紅、粉紅諸色,流光溢彩,四面崖壁陡絕,斑斕交錯,令人讚嘆!
              


    高低起伏一波連著一波,舉目所及斑斕的色彩讓人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奧妙。


              

              


    望著這令人震懾的瑰麗景象,細想它的形成過程,真是讓人有滄海桑田之嘆!
              


    丹霞地貌據估全中國共有489處之多,分佈於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和乾旱區、青藏高原高寒區等廣泛地區。以甘肅、江西、四川、廣東丹霞地貌區數目最多。


    


      「中國丹霞」在201081日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
              



              




              


              



              


              



              


              



              



              



              



              


    這相機是無法拍出那壯闊之美的,惟有置身在當下才能體會那份震懾與悸動。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北京除了歷史古蹟和參天的古樹迷人外,另外吸引我的要算是胡同了!


              


                  感覺胡同連名字都取得很美 


              


                            


          穿梭在胡同間的人力三輪車載著一批一批的遊客 


                             


            斑駁的磚牆細細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遊覽古蹟我總喜歡欣賞屋瓦,有時那屋瓦也刻畫著人們心底的想望。


              


              



                             


    走著走著,附近的小學剛好放學了,只見一個個老爺爺老奶奶滿足地牽著孫子的手回家,一股暖流靜靜地在胸臆間漫散。
              



    若要我將麗江古城與北京胡同作一比較,在我眼裡麗江古城雖美但卻失之過於人工化商業化,感覺太多的燈紅酒綠把她粧點成像濃妝艷抹的村姑,真是可惜了她的美;而北京胡同雖然也已商業化了,但那略帶咖啡色調的整體感仍透露出一份質樸之美!


    



    



              


    許久前外子曾跟我提議找個時間去北京住一個月,當時我很納悶,喜歡攝影的他應該會想去西藏或新疆長住吧怎會選擇熱鬧的北京呢?這一趟北京之旅我想我懂了


           


    北京人口十分稠密上下班堵車十分嚴重據說他們每天上下班平均得花二個小時在交通上,因此政府積極推展大眾運輸以改善交通,也因此北京的高鐵和捷運十分方便且便宜,此行這二種交通工具我都搭乘過感覺十分舒適快捷,其實北京也適宜慢遊,他日若果真能來住一個月,我一定會騎著單車在彎彎曲曲的胡同間細細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步調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布達拉宮,位於承德避暑山莊以北,是一座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寺廟建築。小布達拉宮即普陀宗乘廟,整座寺廟依山而建,高聳入雲,氣勢宏偉,紅白相間,大殿的尖頂上覆蓋著金光閃閃的鎏金銅瓦,據傳用了黃金3萬兩,風格造型與西藏布達拉宮類似,故人們通稱『小布達拉宮』。


 


    


     此張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全廟除主體大紅台、大白台等外,還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樣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臺,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氣勢雄偉。


              


   山門上以漢、滿、蒙、藏等四種文字書寫普陀宗乘之廟』。


              


              


                      轉經筒和瑪尼堆
              


    小布達拉宮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是乾隆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建的。


            


            


    五塔門三拱門實壁盲窗,上砌女兒牆 ,白台上立五塔,分別為黑、白、黃、綠、紅五色,每色代表一個教派,清代尊黃教為國教,故黃色居中。三道門的涵義不同,中間為財門,右邊的為健康門,左邊的空門。


              


              


    琉璃牌樓在五塔門之後,是一座清式三間四柱七樓三卷門的紅黃綠琉璃牌樓。中樓前額上鐫刻乾隆御筆「普門應現」四漢字和相應滿文,意指觀音顯現普度眾生之門;二次間匾額則各鑲上黃琉璃雙龍戲珠圖案,展現帝王式的建築規格。


              


    廟內共有大小建築約60處,多是平頂白牆。白台分殿台、樓台、敞台、實台,形狀不一,功能各異。層高一至四層,二、三層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磚鑲邊紅色盲窗,琉璃砌頂,上簷挑出淌水長瓦。


                             


                             


    白台砌成實心紅色盲窗,主要用之於障景係為免除喇嘛們受外面的花花世界的引誘而修行不專心。


                             


                             


    漫步小布達拉宮我一直忍不住喃喃自語:好漂亮!真的好漂亮!除了藏族迷人的神秘色彩外,整個園區古木參天,自然呈現出古樸優雅的樹形,在我眼裏,其實此行光看樹就值回票價了,此行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北京的行道樹銀杏,整條長長的街道兩旁遍植銀杏,尤其愈往北方天氣愈冷,一大片的銀杏樹葉都轉變成亮黃色真是美極了!那種亮黃色是我的拙筆無法形容的美,是調色盤無法調出的黃色,是一種不張揚的亮黃色,我想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懂得吧?


                           


    此行因為是參加一般旅行團時間多所限制未能爬到普陀宗乘之廟最高大的主體建築---大紅台該是此行的一大遺憾吧!


                           



                             



              



              



              



              



              



              



             


    須彌福壽廟係於清乾隆四十五年仿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修建,供來京慶賀乾隆70大壽的六世班禪居住、講經用,占地達3.79萬平方米。本廟是外八廟中最後建造的一座,所以在藏式風格中更多地融入了傳統的漢式風格,如廟的前部就完全為漢族形制。廟後部的大紅台妙高莊嚴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築,其建築為三層樓閣,沿襲了藏式風格,殿頂鑄有八條鎏金銅龍,每條銅龍重約一噸,做工精細,栩栩如生。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造訪此行的重頭戲~~~萬里長城,可惜老天不作美,山區白茫茫一片,不知是山嵐抑或雨絲不斷拂面,教人無法極目遠眺,只好換另一種霧裡看花的浪漫心情來賞景囉!

                             


    觀看雄偉壯觀、蘶峨挺拔的居庸關,登烽火臺遠眺,長城縱橫千萬里有如巨龍盤旋。


                             



                             


    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部,距北京約60公里。居庸關設於太行山餘脈之軍都山峽谷之間,兩側均有高山聳立,縱深約20公里,地勢險要。
              


    居庸關的建設始於漢代,當時亦只是作為郡縣間的關口,並未納於長城的建築體制內,到了北魏時代,居庸關才修築成長城的一部分,並建設成長城上其中一座重要的關口。
              


    居庸關、八達嶺及附近的長城被稱為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


              



              



                             


    喜歡石階所透露出的歲月痕跡,這讓我想起到義大利旅遊時攀爬比薩斜塔的感覺。
                                


  


   江澤民所題的「不登長城非好漢」,召喚著大夥加快腳步。


     


             


                              
              


                             


                   也來玩一下自拍吧!       


          



    在居庸關我還演出一場『迷航記』,平時老公就愛嘲笑我『十分迷人』,因為我只要轉二個彎就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了,十分容易迷路,同行的友人也都知道我沒有方向感,而我又喜歡拍照,常常為了避開人潮取景而脫隊,友人總貼心的隨時停下來等我深怕我跟丟了,在居庸關時我想導遊說路只有一條,原路去原路回到停車場集合一定沒問題就請友人不用等我了,沿路邊拍照邊留意時間看時間差不多便折返,結果我居然還是迷路了,原路折返時雖覺得有異,但怎麼都找不到原來的路,奇怪怎麼變成有那麼多個停車場?我該走哪條路呢?眼看時間愈來愈逼近,好吧!就往1號停車場跑吧!一到停車場不禁暗叫不妙!怎麼那麼荒涼呀?還好有先見之明,隨身攜帶手機和導遊的電話號碼趕緊求救,而開車的師傅脾氣也很好就這樣司機大哥開著車載著全團的遊客從山腰的4號停車場到山下的1號停車場把我撿回去,想想我還真的不是普通的迷糊吼!(偷偷告訴你,我到香港旅遊在逛一幢百貨大樓時也上演過一次,不過上次不怎麼精采,自己繞了一個大圈子跑回集合點,都沒有人發現我迷路了說!



                          



              


    居庸關下的仿古民居,能生活在古意盎然虛無縹緲間也不錯。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0月下旬和我的麻吉200團團員進行一趟北京、承德、天津8天之旅,十分珍惜這段難得的共同回憶,且以照片記錄下這段美好的旅程。


    



    天安門廣場是位於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廣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南北長880東西寬500米 ,面積44萬平方米。因位於明清故宮皇城的南門——天安門外而得名。



              


    從明朝開始經過四次的修建才呈現出現在的面貌,而在明清時代,天安門一直是百姓的禁地,或許六四的陰影已深烙我心,所以一直以為天安門該是蕭瑟之地,結果一到廣場才發覺自己錯得離譜,廣場很大雖非假日卻一樣遊人如織十分熱鬧。


              


    廣場一隅有一群士兵在操演,不過感覺是在做樣板 ,且把它當餘興節目觀賞吧!

            


    廣場環境維持得很清潔,端賴這群默默的工作者隨時清掃。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故宮宮牆周長約3000米 ,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多間。


              


              


    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紫禁城的色彩設計中廣泛地應用對比手法,造成了極其鮮明和富麗堂皇的總體色彩效果。


              


                                                                       吞脊獸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裡才能陳設。


              


    太和門是前朝三大殿的大門,它面闊有七間,坐落在一層石臺基上,大門前左右各有一隻銅獅子蹲在石座上,昂首望著前方。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進入紫禁城,就是在太和門裡舉行下達第一項詔令儀式的。它座落在高三米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高23.8米,屋頂為重檐歇山式,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建築。


 


           


 


    


         


    太和殿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下有吐水的螭首,想像下雨時數百個螭首齊吐水時一定十分壯觀吧?


              


    御花園,在紫禁城中軸線最後的一個部分就是御花園。這是專供皇帝遊玩的宮中花園,它的面積並不大,約有11000平方米,裡面建有許多亭臺樓閣。


              



              


    坤寧宮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繡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


              


    這是慈禧太后的房間,出乎意外的小,約莫不到10坪,呈狹長狀,我想這樣的佈局應該與中國的風水佈局有關吧?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湖在武漢市武昌區東郊,整個東湖風景區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約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5倍多。


                       


 東湖湖岸曲折,湖南層巒疊翠山擁水抱;湖東、湖西丘陵起伏;湖北地勢平坦,有人認為它兼有太湖之浩淼和西湖之秀麗。
     
    深秋時節走訪東湖,當天氣溫竟驟降僅剩攝氏4℃ 左右,空曠的公園內除了我們這團台灣旅客外幾乎沒有其他遊客,放眼望去益顯淒清蕭瑟。

       


 東湖四周有亭、台、樓、閣和各種建築設施70多處,種植各種樹木200多萬株。
                      


 東湖依自然環境,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吹笛、珞洪六個遊覽區。其中聽濤區景點比較集中。
       


    走進東湖的黃鸝灣大門便是聽濤區。這裏沿湖有垂柳、荷池,周圍岡巒起伏,岸邊泊有許多遊艇,景物頗動人。聽濤區的風景和紀念建築,主要有行吟閣、霧抱亭、澤畔客舍、長天樓、九女墩紀念碑、湖光閣等。
        



           


    深秋的東湖呈現蕭瑟之美,心想如果夏天來旅遊尚可戲水泛舟,四周綠蔭蔽天應該十分涼爽宜人,想必東湖的夏景應是別有一番風情吧?


        


            東湖的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不斷開放,其中尤以春蘭、夏荷、秋桂和冬梅最為著名。
       



      


   佇立寒風中凝睇著這美景,好個煙波江上使人愁啊!


              



      


 行吟閣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建,聳立於荷風、落羽兩橋之間的湖島上。閣高三層,綠瓦圓柱,精巧壯麗。
      


東湖盛產多種淡水魚,其中以武昌魚最為名貴。
             


    東湖由於面積遼闊如徒步漫遊恐需費時一日方能盡覽,園區入門處有電瓶車攬客,司機兼導覽員,電瓶車類似敞篷車四周並無遮蔽物,四周空曠冷風吹得人直打哆嗦,司機在車身各以一簡易布幔稍事遮蔽,我因貪看風景沿途並未放下布幔,遊罷東湖我的鼻子整個凍得紅通通,但還是覺得不虛此行!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重慶的最高點『鵝嶺公園』建於1911為當地最老的公園;最特殊而著名的景點是「飛閣」,其中有蔣公生平和毛澤東唯一的一張合照,地點就在「飛閣」門前。


       


    這兩位對中國近代歷史影響甚鉅的一世英雄,如今已成雲煙,只有青山夕照依舊,有如飛閣門旁的對聯:


 


       習習晨風迎彩霞猶存萬家燈火;


        沉沉夕照送落日更上千尺鶴峰」


 


       


 


   


 


    抗戰時期,蔣公和蔣夫人曾以園內的「飛閣」當行館居住數月。他們曾用過的屏風和夫人化粧所用的美人鏡仍留在飛閣內。


       


                        


    飛閣佔地300餘坪,內外八角形設計,四周竹林環翠古色古


             


   


    鵝嶺居高臨下,南望長江,北瀕嘉陵江,東臨市區,西接浮圖關,虎踞山城,站在飛閣前的平台,鳥瞰嘉陵江,一片薄霧茫茫,幾艘船隻停泊,可謂烟波江上旅人心,最是思古悠然情。


   


 


   


   步下飛閣漫步鵝嶺公園發現其間有一座索橋,靜靜地在一角兀自散發著典雅氣質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