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外旅遊 (8)
- Mar 17 Tue 2020 13:26
尼泊爾紀行~1090126-1090202~夢想啟航
- Dec 13 Thu 2018 14:18
2018摩洛哥之旅 0713-3 梅克內斯
梅克內斯(Meknes) 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晚成立、時間也最短暫的國都。皇城的主入口曼索門(Bab Mansour)係以皇城的法籍建築師曼索(El-Mansour)命名,這位法國人原是基督徒,來到摩洛哥後久而久之皈依伊斯蘭,此一「壯舉」被視為象徵了伊斯蘭教戰勝基督教,因此曼索門也被稱為「勝利之門」,門兩側白色大理石柱的材料來自佛盧比里斯,華麗的彩色拼磚(Zellij)與雕飾品極為精美,宛若一座藝術品。
梅克內斯像一個巨大的花園,鬱鬱蔥蔥的樹林和皇宮相映成趣,高牆與巨大城門圍繞的梅克內斯不僅具備伊斯蘭建築的細膩與奢華,又在很多地方和諧融入了歐洲華麗的宮廷建築風格,因此在法國殖民時期,梅克內斯也被法國人戲稱為“摩洛哥的凡爾賽”。1996年這座擁有風格迥異、氣勢宏偉的歷史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曼索門旁邊還有一座較小的傑馬諾瓦門(Bab Djemaa en Nouar),門內外各有一個廣場;門外的哈丁廣場(Place el Hedime) 現在是老城區最活耀的地方,每天下午都有各種市集與民俗表演。
廣場背面的賈麥宮(Dar Jamai)原是高官望族賈麥氏1882年所建的豪華官邸,其外牆整面綠色調的馬賽克拼磚圖紋十分引人注目。
皇宮東面的狹長城堡是禁衛軍的軍營,裡面有巨大殘破的皇家馬廄(Heri es- Souani),這座空前的馬廄長180公尺、平均寬110公尺,面積相當於2.8座標準足球場,共劃分為24道7.5公尺寬的拱廊,共可飼養1200批馬。置身其中,但見無邊無際的土黃色拱柱隨著自然光影的推移形成一個美妙的奇幻空間。
就在這美妙的奇幻空間裡老爺為同事拍下這禎放閃照,祝願他們攜手白頭偕老~~~
皇家馬廄旁還有一座水堡(Dar al Mar)其建築有許多精巧的設計,通風良好兼具飼料倉與水利坊功能。
禁衛軍的軍營南面不遠處有一座草場蓄水池(Agdal Basin),柏柏語”agdal”意旨「有圍牆的草地」,這是一個4.8公頃的人工湖,用來供應整個皇城的用水與灌溉,現在是一處風光明媚的休憩勝地,到訪時正值藍花楹盛開,藍紫色的花串將湖邊風光點綴得益發怡人。
城西的荷米斯門(Bab khemis)在蓊鬱的植栽及藍天輝映下予人堅固厚實的感覺。
- Dec 07 Fri 2018 14:55
2018摩洛哥之旅-0713-2 佛盧比里斯Volubilis(وليلي)
從梅克內斯向北行繞過哲洪山便是佛盧比里斯古城的遺址,在5000年前即有人居住於此,西元前3世紀時此處為腓尼基人/迦太基的屬地。
1887年法國考古學者馬汀尼耶(Henri de la Martiniere)率先發現古城遺址,佛盧比里斯經過近10個世紀的荒廢,人煙罕至因此遺跡保存狀況相當理想,出土的石刻或銅製銅像、馬賽克藝術,以及數百件銘文,為10世紀前的文明提供了極珍貴的佐證,不但是摩洛哥最重要、也是西北非最豐富的羅馬時期遺跡之一,因此於1997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埃及聖䴉在大神殿的柱頂築巢,居高臨下頗引人注目
凱旋門(Arch of Caracalla)是此區域最晚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築,不過它並非為了紀念戰功而建。3世紀初具有北非血統的羅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198-217在位)把帝國公民權授予北非行省居民並減免稅賦,於217年佛盧比里斯為了向他致敬而建了這座以他為名的凱旋門,而現在看到的凱旋門是法國人在1930年所重建。
漫步古城遺址不禁為這精美的馬賽克藝術駐足
當地的景區導遊不知道為什麼總讓我覺得有一股智者的氣質
- Nov 09 Fri 2018 15:07
2018摩洛哥之旅-0712-3-2 蕭安(夕陽與夜景)
黃昏時分爬到蕭安東南山坡上的西班牙清真寺欣賞落日與夜景。
西班牙清真寺(Spanish Mosque)原本是西班牙人建給當地居民的清真寺,卻在1920年代里夫戰爭(Rif War)時廢棄後失修。
看著藍色小城,沐浴在夕陽的金光裡,然後一點一點變成迷人的青紫色。
在夜色和燈光的籠罩下,蕭安顯得神秘而富有魅力,不論從哪個方向看去都是一幅異域風情的油畫。
- Oct 04 Thu 2018 14:24
2018摩洛哥之旅-0712-2 得土安(老城區)
由哈珊二世廣場穿過這道城門彷彿走進時光隧道,進入了17世紀的安達魯西亞。得土安是摩洛哥最具西班牙風格的城市,保存良好的老城區在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好喜歡走在這斑駁的巷道,諦聽那久遠的歷史足跫。
老城裡的建築多是1至2層的低矮白色房屋,鑄鐵製成的街燈、陽台、窗台與門飾都是典型的安達魯西亞風格,許多民房的門都漆成深綠色。
穿梭在錯綜複雜彎彎曲曲似迷宮般的幽長小巷,感受市井小民生活的溫度。
大街小巷常看到麵包就這麼赤裸的堆疊著販售,走進路邊一間破舊的烤爐坊,大大的麵包就隨意地堆置在地上真是大開眼界。
小巷裡看到這頭動物大家好興奮,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到底是馬還是毛驢莫衷一是,後來問了當地導遊他告訴我們是騾子,大伙兒才恍然大悟。
得土安的猶太人原聚居在大清真寺一帶,在對歐洲貿易中扮演者活耀的角色,19世紀初被蘇丹斯里曼(Moulay Slimane)強制集中到猶太社區。得土安的猶太人曾一度遭到排擠迫害,以色列建國後摩洛哥的猶太人紛紛遠走海外,今天留在得土安的大約只剩區區百餘人。猶太區裡不起眼的巷弄中有一座簡陋的猶太教聚會所,經徵得同意入內參觀,牆上老舊的電源開關彷彿訴說著猶太人宿命的滄桑。
- Aug 10 Fri 2018 15:11
2018摩洛哥之旅-0711-6 坦吉爾落日
在摩洛哥旅遊的第三天夜宿坦吉爾,飯店後方就是沙灘,因為此處日落的晚,晚餐是在飯店露天泳池畔吃自助餐和燒烤,所以晚餐時間也較晚,進到飯店略作梳洗後我便和老爺到沙灘散步。
沙灘上很多當地人帶著孩子在海邊戲水
與當地戲水的一家人合影,她們還和善的與我分享他們的熱烤餅,臨去前更溫柔地以手勢與我吻別。
曾讀過資料與當地婦女合影,不能搭肩碰觸身體以免失禮,但我留意到有一位女士與我合影時就主動和善的輕摟我的肩膀,我想許多成規落實到生活面,融入了真實感情或許就並不是那麼牢不可破的了吧?
後來海灘上好多當地人開心地跑過來與我合影,其中一對很有教養的美麗小姐妹花走過來很有禮貌的與我輕碰雙頰示意,拍照後還邀請我加入fb好友,只可惜沒有網路語言又不通而作罷,她們比手畫腳嘗試與我聊天,告訴我他們就住在沙灘後面的高級住宅裡,後來想想他們當時好像是要邀請我到他們家作客,好可惜當時沒會意過來不然如果能夠拜訪當地家庭一定能為這趟旅程添加更多難忘回憶。
這個黃昏雖然雲層太厚沒能拍到理想中大西洋的瑰麗落日,但卻感受到當地人濃濃的人情味與善意,喜歡這個美麗的黃昏記憶~
- Aug 09 Thu 2018 12:15
2018摩洛哥之旅- 0711-5 坦吉爾舊城
著名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El Alquimista)」係描述牧羊少年從西班牙跨海來到非洲展開一段撒哈拉沙漠尋寶的冒險旅程,書中的主人翁就是從坦吉爾登岸。
現在從西班牙最南端的Tarifa搭船到坦吉爾,30公里的航程只需花半個小時,它的地理位置如此接近歐洲大陸,又控制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狹窄通道,這也註定了它多舛的宿命。
15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佔領海外殖民地的帝國主義隨之興起,1471年葡萄牙便佔領了坦吉爾,直至1661年葡萄牙公主下嫁英國國王時遂將坦吉爾連同印度孟買一起送給英國作為嫁妝,英國接手後大舉興建港口、構築防禦工事,此時的英屬坦吉爾成了一座防衛森嚴的碉堡,直至1680年阿拉維王朝第二任蘇丹整軍經武不斷奮戰力圖奪回坦吉爾,終於在1683年英國決定主動撤退,但在臨走前卻把坦吉爾連同港口及各項防禦工事全部炸毀成為一片廢墟,其間又因海盜活動而多次遭到歐洲各國攻擊。
20世紀初坦吉爾再度成為歐洲列強覬覦的目標,在1923年法國和西班牙已是摩洛哥的保護國,但為了協調英、法及西班牙的利益衝突,三國在巴黎簽署公約,宣告坦吉爾由三國共管(後來又陸續加入義、葡、比、荷、瑞典與美國),坦吉爾在30多年的國際共管期間也成了三不管地帶一直持續到摩洛哥獨立為止。
葡萄牙人建的城堡(Kasbah)位於老城西北方的最高點,俯瞰著港口和整個老城,從羅馬時代起一直是這個區域的管理中心。城堡是坦吉爾著名的地標,實際上是老城裡的城中之城,蘇丹宮(Dar el Makhzen)是17世紀時由穆萊斯伊斯邁爾所建的蘇丹行宮,裡面有兩座精緻的噴泉中庭以及一座清真寺。
廣場西南面是建於1917年的柏阿比德清真寺(Mosquee Sidi Bou Abid),棗紅色的宣禮塔特別引人注目。
老城的東北面連著港口,還有幾座古砲居高臨下的把守著海峽的入口,停泊在港內的各式船隻盡收眼底。
坦吉爾的老城區(Medina)由港口延伸至北面高地,大部分的城牆與老城門依然屹立,巷弄狹窄曲折,歷史滄桑盡在其中。
時至今日,閒坐咖啡館仍是坦吉爾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熙來攘往的傳統市集總是吸引著遊人的目光
漫步舊城區忽有當地人邀請與我們合影,團員們開心地合影留念
- Aug 07 Tue 2018 16:06
2018摩洛哥之旅~ 0711-4海克利斯海蝕岩洞及斯巴德爾角
從拉巴特沿著大西洋海岸北上坦吉爾,途經海克利斯海蝕岩洞(Caves of Hercules)。海克利斯(Hercules)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因為犯下大錯而必須完成12項艱難的任務作為贖罪,據說他在完成第11項事蹟─到天后希拉(Hera)的西方花園(Hesperides Garden)偷採金蘋果前曾在此岩洞棲息,此處因而以此命名為「海克利斯岩洞」。洞穴在陸地與海上各有一個入口,海上洞口的形狀酷似一幅反置的非洲地圖,此洞穴最初係由腓尼基人開鑿,傳說中這個洞穴可以從海峽下方直通對岸的直布羅陀。
斯巴德爾角(Cap Spartel),此處為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分界點。
同行團員打趣說應該在此處下海游泳一下,上岸後就可以向人誇耀說自己可是曾經從大西洋泳渡地中海的水中蛟龍呢!
在這個分界點上巧遇一對兄弟牽著毛驢供遊客拍照,他們開心地用國語一遍遍唱著小毛驢,這麼可愛的畫面當然要掏出點小費跟他們合影留念一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