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紮村』建村已逾1700年歷史,是新疆現存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已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至今還保存著維吾爾族最古老的風土民情。
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築,堪稱『中國第一土莊』,至今還閃爍著『黃粘土文化』的光芒。
『麻紮』維吾爾語是“聖墓”的意思,因為有聖人埋葬於此因此『麻紮村』被譽為世界七大伊斯蘭教聖地之一,教徒們相信來麻紮村朝拜七次就相當於去麥加朝拜一次,是穆斯林敬仰神往的聖地,而中國有些信徒去麥加朝聖之前,也會先到這裡來朝拜,所以也被稱為『東方小麥加』。
走在靜悄悄的麻紮村裡,感覺好像走進被世人遺忘的角落,這質樸單純的生土建築讓我有種走進時光隧道的錯覺。
麻紮村的先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黃黏土造房,集生土建築之大成,在歷史發展中不僅繼承了先民的傳統建築風格,也巧妙的融合了中原文化和伊斯蘭建築文化。
泥造的厝是就地取材的最佳典範,泥土來自火焰山的土,牆面以大小相似古法打造的土确一塊塊砌成,在乾燥氣候裡有冬暖夏涼的作用。
這寂靜而單純的世外桃源讓人不忍驚擾
清一色的黃黏土房子,造型簡單,都用黃黏土制坯建成,有獨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勢連成一片的,有的是單層套房,有的是兩層小樓,有的建有拱形走廊……這些土房被認為是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生土建築。
據載1400多年前的唐代,當地村民就利用土質含鈣高的特點就地取材,發明了用黃黏土建房的方法,建房時先「種牆」——也就是先將水澆在地裡,再用坎土曼將黏土一塊塊挖出來壘成厚實的牆,最後建成冬暖夏涼的房屋。吐魯番盆地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冬季乾冷,這種生土建築最適宜居住了。
雖然停留時間短暫,但這粗糙卻美麗異常的生土建築卻讓我留連再三。
快步疾走在狹小又凹凸不平的小路上,思緒不斷翻轉,雖身在此境卻無法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真是一大遺憾,好希望能有一段駐足與村民話家常,讓自己不再只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能悠閒的放慢腳步更進一步融入當地的生活。
顯然觀光客不可避免的影響了村民的生活及價值觀,看到有小朋友伺機纏著觀光客拍照收費,不過這似乎是偷偷進行的,因為我發現小朋友看到有村民走近便會一哄而散,或許,能維持著自己的傳統生活才是大多數村民心底的期盼吧?
造訪一戶民宅在昏暗的住房內按下快門,女主人身後即是她的床。
路旁的五色旗散發著迷人的生活況味
寂靜的小徑上婦人踩著自己的步伐,
是她的生活卻是我眼中的風景。
村裡的清真寺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白色的牆、綠色的尖塔建築是居民的信仰中心。
準備離開麻紮村時,碰到剛做完禮拜的穆斯林魚貫地步出清真寺。
如此近距離的看到這麼一群戴著維吾爾族傳統手工帽的穆斯林靜靜地走著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維吾爾族傳統住房的門很有特色,特殊的配色與圖騰流露出一種異國風情。
生土建築散發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滄桑美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