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桃李爭春」正在梅花廊區上演著,看看誰能爭得春天美仙子的后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漢代開始,李花便與桃花齊名。李花花開時較桃花更為皎潔繁茂,故韓愈有『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之句,可見其雖然同為春天增色卻頗有些桃花不及的獨特之處。
聽說梅峰約有20棵杏花,所以初見李花時也懷疑這是李花還是杏花?經向梅峰查證,原來梅峰早期應是有約20棵杏花,不過目前正在進行果樹的更新,所以只有杏花的小苗,可能得再等一段時間才能在梅峰看到杏花。
再請教梅峰如何區分杏花與李花?原來李花一個花芽有2-3朵花,因此看起來很密,而杏花花朵則單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果樹,李的葉子單葉互生或叢生枝端,橢圓狀形葉互生,枝尾的葉,常4~6葉簇生。
李樹花先葉開,滿樹燦爛的花朵,2至3朵叢生,潔白的李花,常會被誤認為是梅花,李花的花朵比梅花大。李花的花朵密集,而且呈圓型聚集生長。
李的樹皮灰褐色,株高3~ 5公尺。不少人對於桃、李、梅3種果樹的外貌混淆莫辨,從外觀上大約可鑑別出來:桃樹幹粗細明顯,葉片最狹長,披針形;李樹冠較圓,枝幹粗細較均勻,葉片較寬短,長橢圓形;梅枝幹均勻又蒼勁,葉片較小而近卵形,尾端有極明顯尖銳。
該如何形容李花的美呢?有位格友寫得真是貼切:
李花的香,並不濃烈、也不撲鼻,而是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淡淡清香。
李花的雅,也是平易近人的雅,而不是孤寂的高雅。
李花的細,不是嬌小,也不是細碎,而是細中有緻的細。
李花的潔,不像梨花般使人有淒滄感的素;也不像梅花般的白,令人感到十分的嚴肅;而只像是普通的白紙般,可以任人題繪;不是皎潔,也不是高潔,只是家常的潔。
而其淡,也是一種真正的平淡。
梅花以疏為貴,李花卻偏以密勝。梅花如果長得密集,便不夠嫵媚;李花如果長得稀疏,看起來也會使人產生淒楚和憔悴的感覺。
我覺得李花的美真的就如格友形容得如此穠纖合度。
在如此平易近人而又超脫塵俗的李花下,如果能對著月光,小酌白酒,傾心交談,那真是人生至高的享受,所以古人說李花「宜月夜、宜綠鬢、宜白酒」,既入俗又脫俗。
再吟一首宋‧岳珂的《小春六花‧李花》吧!
一枝眼底物華新,翠袖清霜更可人。
靚色不須誇縞夜,韶容聊復返青春。
日烘有意姿仍潔,露洗無言態更真。
不趁繁華更孤迥,為君喚起雪精神。
韓愈的「李花二首」則以雪喻花:『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翦刻作此連天花。』
東坡先生眼中的李花則是『不得梨英軟,應慚梅萼紅。西園有千竹,淡佇更纖瘦』。僅僅二十字,卻寫出了李花的精髓:如同中國畫中的『墨分五色』一樣,純白的李花雖然沒有其他花卉的絢麗色彩,卻可以更濃烈地傳遞出春天的資訊。
中唐詩人呂溫,曾與柳宗元、劉禹錫一起,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謫道州,途中見李花盛開不禁由感而發地寫出「道州城北樓觀李花」:『夜疑關山月,曉似沙場雪。曾使西域來,幽情望超越。將念浩無際,欲言忘其說,豈是花感人,自憐抱孤節。』,詩人與花相對會心,物我兩通,融為一體,既是賞花,又是對花訴說衷腸。
在妳心中,李花又是何等的姿容呢?
謝謝跟我共賞梅峰這一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