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形成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的特殊映像。


              


                        


                             


    自高空俯瞰蘭陽大地,有著大小不同、顏色深淺與質感不一的田野方塊,這些方塊也隨天色與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因此,建築師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在建築外牆將協奏曲中「春」、「夏」、「秋」、「冬」四篇樂章的音符,以多重質感的石材轉化為音符,依序排列至建築主體的四個實體外牆上,呈現蘭陽大地的四季農田地景,好似動態的音樂歌頌。


                                                           


    外牆的排列組合分割,更是仿效建築造型單面山的岩石節理,與屋頂20度平行層層分割,分佈石材及鑄鋁版而下,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寬度不同、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試圖反映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呈現豐富的質感與光影。


    


    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本著「與環境共生」、「與自然融合」的核心精神,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保留最大面積的溼地生態公園,維持既有生態。


             


    站在這個角度跟孩子說100分的取景應該是襯以藍天白雲為底、以美麗的倒影搖曳為前景。望著陰霾的天空我卻不以為意依然開心地猛按快門,心想人生哪能永遠拿100?山珍海味也好,青菜蘿蔔也好,重要的是懂得其中真滋味不是嗎?                                                    
                             


    不同的天氣不也能展現不同的風情嗎?雨中的地板倒映著空中的旗幟,這景色絕對是天晴時看不到的呢!
                             


              


    看到大門口滿滿的人群再加上陰冷的天氣的確想躲到博物館內的伯朗咖啡館坐下來輕鬆喝咖啡,無奈人同此心,咖啡館內早已座無虛席,只好欣賞一下這館內的線條設計。


              


                             


              


     館內滿滿的人潮我便不想進去展館內參觀,心想正好給自己找個再次來訪的好藉口,信步走進館內的書局卻有意外的收穫。


    



              


    一進入這個書局便給人一種十分在地的印象,展售各式具有蘭陽特色的個人化商品,駐足在書籍展示區前十分訝異竟有這麼多介紹蘭陽地區各種人文、地理、風情的專屬書籍,尤其翻閱一本介紹蘭陽地區的版畫時更是為之動容,書中搜集了深具地方特色的各式版畫模,有各式符咒模、各式金紙上的印模、窗飾模,從模糊的版畫可以想見版模的歷盡滄桑,而這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幸能在這一群熱情的文史工作者手中保存下來,我可以想見文史工作者辛勤地穿梭在巷弄中尋尋覓覓的身影,而我更相信在他們心底那份對蘭陽土地的熱愛,是這份熱情深深地感動了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